川农“汶意青年”,共行汶川之路,宣民族力量中国精神

2018年09月02日 16:04 文:刘佳敏、金永秀 图:刘佳敏、赵一辰 点击:[]

十年阔别,一朝相逢,若不是记得你的名字,或许彼此就将错过,幸而浮云一别,流水十年依然能将你铭记。七月的巴蜀大地,名清气朗,风和日丽,处处都透露出生机与活力。

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周年之际,以凝聚民族复兴力量,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为目的。7月24日至30日,金沙js1005线路暑期实践队伍“汶意青年队”,经过前期准备和深入汶川地震区的实地考察,对灾后十年重建的成果与震时进行今昔比较,提升实践队员的思想觉悟,通过调查走访和参观博物馆,记录总结心得体会和实时感悟,最终实地发掘出抗震救灾精神,积极宣传抗震救灾精神,并使之得到传承和延续。

山高水阻路且长,众志成城精炼民族力量

经过接近四个小时的长途跋涉,队员们本已疲惫不堪,但刚一踏上汶川的土地,眼前的景象就让大家的疲惫一扫而光。陡峭、形态乖张的高山巍峨挺拔,奔腾肆浪的江水狂啸而过,傍山依水生活的就是坚强友善的汶川人民。时间宝贵,放弃休息,队员们在汶川博物馆集合,一行十五人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,了解到了汶川的遥远过去以及风土人情,一起回忆了地震时的感动瞬间和伤痛记忆,最后一起展望了汶川越来越美好的未来。

“感谢全国人民给予汶川最无私的帮助,让我们重新拥有建设家园的力量,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。因为有你们。我们现在才能如此幸福。”讲解员每次在进入新的展馆时都会重复这句话,带给队员们极大地触动。那一瞬间天崩地裂、满目疮痍,数万人的生命,停留在了那一天。汶川已然成为了一个“生命的孤岛”。在这种情况,他们甚至觉得全世界似乎都是如此被毁灭着。整整十年,时光如斯,逝者已逝,生者如光。回想起那些让人心痛和感人的瞬间,人们还会心口哽咽、隐隐泪目。然而,即使救援条件如此艰难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,神州齐援,钱物一应而俱,人人奉献,对口援建。广东对口援建项目直接切入并深入,以一双双有力量又温柔的手,一点一点地驱逐深埋于汶川人民内心的恐惧,一点一点地抚平灾区人民心底的伤痛。道阻且长阻挡不了中华儿女的拳拳赤子之心,感谢彼此,感谢来自生命的感动,感谢相遇在这不再是“生命孤岛”的新希望之地,未来可期。

钟楼地陷天不塌,羌民锅庄舞动希望。

2008年5月12日,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钟停止了摆动,定格在14:28。她凝固时间,见证灾难,是中国汶川大地震标志性场所,也成为汶川地震最著名的意象之一。现在这个地点已经建成了“钟楼地震遗址广场”。红旗招展,树木郁郁葱葱,新生的人民医院和影院馆与她在阳光下斑驳的碎影形成鲜明对比,似乎是感应到大家低沉的情绪,鸟叫蝉鸣渐渐歇止,默哀仪式静悄悄地进行着。

在晚上的活动中,根据当地人的介绍,大家一致决定去感受一下当地的锅庄舞。伴随着极具羌族民族特色的锅庄舞热闹地开始了,因为羌族锅庄属于集体性舞蹈,不分时间、地点,想跳就跳,节日场面特别大,队员们都被热闹的气氛感染,纷纷加入。一起拉手围成圈边跳边唱,下肢动作灵活,双臂前后摆动,所唱歌曲多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歌,舞蹈节奏明快,舞姿雄健。羌族锅庄完美表现处理羌族人民乐观、积极向上、不畏艰险、顽强的精神面貌,也正与汶川人民不屈不挠、万众一心的优秀品格一致。

川人不负国,国人不忘川

“现今汶川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全国人民的帮助,我们始终心存感激。而你们作为新时代新青年,在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中,也不能只是享受而不努力,应该始终保持危机意识,努力学习,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,注重自身发展,拥护党的领导,学好本领为国家谋发展,为人民谋幸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!。”在与汶川博物馆馆长的亲切交流中馆长如是说。的确,万物皆有裂痕,那是光来之处。十年,伤痛已是过去,汶川,浴火重生,守望相助,山河早已焕新。饮水思源,大爱不忘,民族力量赋予抗震救灾精神以新的生命力,无畏伤痛,勉励着人们不辜负每一个初生的朝阳,让希望一直扎根于这片从废墟中成长起来的土壤,让每一个人和汶川人民一起,都向阳而生,希望永存!


上一条:总结经验 再创奇迹 下一条:挥手不说再见

关闭